- · 《韶关学院学报》栏目设[05/20]
- · 《韶关学院学报》数据库[05/20]
- · 《韶关学院学报》收稿方[05/20]
- · 《韶关学院学报》投稿方[05/20]
- · 《韶关学院学报》征稿要[05/20]
- · 《韶关学院学报》刊物宗[05/20]
韶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研究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我国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我国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承人的扶持与保护具有特别的意义。本文以广东韶关市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为调研对象,探讨非遗传承人的现状、问题及原因,并试图提出解决对策。
一、韶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其代表性传承人现状
为保护以传统、口头表述、节庆礼仪、手工技能、音乐、舞蹈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3年10月召开的第32届大会上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截至2017年5月,该《公约》已有174个缔约国。
我国于2004年加入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次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提出逐步建立国家和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了我国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后又在2008年、2011年和2014年公布了第二、三、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管理和保护,2006年11月文化部制定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2008年5月又制定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2011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保存上升到国家最高层面。在此前后,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相继制定了地方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如广东省人大常委会于2011年7月通过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
马坝人的故乡韶关地处广东北部,与湖南、江西交界,毗邻广西,素有“三省通衢”之称,自古即为沟通南岭南北的要地,南北经济文化在此交流、传播与融汇,留下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目前为止,韶关市共有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瑶族盘王节”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戏剧“粤北采茶戏”、传统美术“瑶族刺绣”、传统舞蹈“龙舞(香火龙)”于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音乐“瑶族民歌”于2014年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自2006年至2015年,南华诞庙会、舞春牛、九峰山歌、张田饼印、石塘月姐歌、狮舞(青蛙狮)、仁化土法造纸技艺、龙船歌、乐昌花鼓戏、石塘堆花米酒、乳源瑶族服饰、珠玑巷人南迁、乐昌渔鼓和宰相粉等14项非遗分六批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类别涉及民俗、传统舞蹈、传统音乐、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戏剧、传统工艺、民间文学和曲艺等。
自2007年至2017年,十点梅花、鹤蚌舞、双龙舞双狮、龟蚌舞、新丰担丁酒、新丰缸瓦、翁源烟火戏、南雄姓氏节、闹春牛、梅花龙、乳源瑶族传统医药、新丰龙皇宫出行、新丰纸马舞、仁化八音、调王舞、浈江犁市划龙舟习俗、外营草席、丹参膏、茶花灯、扎稻草龙制作技艺、火龙火狮火凤火虾、丹霞红豆制作技艺、走马灯、扛阿公、装故事、司前舞火龙、客家山歌、圣祖祭、契娭生日、乐昌沿溪山茶、翁城猫头狮、隆盛酱油酿造技艺、双朝节、酿豆腐制作技艺、陈璘故事、苦爽酒酿造技艺、猫公狮、五山纸马、西京古道石阶除道、新丰舞春牛和鲤鱼舞等41项非遗分六批被列入韶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类别涉及传统音乐、传统舞蹈、民俗、传统技艺、传统体育、民间医药等。此外还有十多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需要人的传承,如果没有人的保护与传承非遗项目就会消失。目前韶关有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有2位,盘安良为瑶族盘王节的代表性传承人,吴燕城为粤北采茶戏的代表性传承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有17位,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有51位。
就年龄来看,两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分别为81岁(男)和68岁(女),平均74.5岁;17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男性13人、女性4人,年龄90岁段1人,80岁段2人,70岁段5人,60岁段3人,50岁段4人,40岁段2人。最长者92岁,最小者45岁,平均年龄66岁;已知的36位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男性27人、女性9人,年龄90岁段1人,80岁段2人,70岁段7人,60岁段13人,50岁段10人,40岁段2人,30岁段1人。最长者90岁,最小者37岁,平均年龄63.7岁。[1]
文章来源:《韶关学院学报》 网址: http://www.sgxyxb.cn/qikandaodu/2021/0113/492.html
上一篇:粤北韶关传统村落文化特性分析
下一篇:粤北《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存在问题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