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韶关学院学报》栏目设[05/20]
- · 《韶关学院学报》数据库[05/20]
- · 《韶关学院学报》收稿方[05/20]
- · 《韶关学院学报》投稿方[05/20]
- · 《韶关学院学报》征稿要[05/20]
- · 《韶关学院学报》刊物宗[05/20]
树洞平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探究以韶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及其教育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各界关注,教育部在2018 年7 月4 日印发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
大学生心理健康及其教育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各界关注,教育部在2018 年7 月4 日印发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1]。据了解,当前大多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渠道仍集中在线下咨询和课程设置。单一的心理健康服务方式未能很好地满足大学生心理疏导的多样化需求,甚至大部分大学生仍误认为心理健康服务面对的群体是具有心理疾病的人,“讳疾忌医”,难以及时接受专业的心理疏导。
一、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一)高校心理健康咨询师资源紧缺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在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根据国际卫生组织规定“健康社会的平衡点”,平均每千人就得配备一名心理咨询师,中国有14 亿人口,如此算来,中国至少需要140 多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或心理治疗师。但截至目前,全国真正能够从事专业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的高品质专业人员仅有几千名。在我国高校,心理咨询师配比严重不足,据调查显示,国内高校师生比仅为1∶3750,只有大约不到10%的高校能达到1∶500 的比例,这与西方发达国家相对相差甚远[2]。
(二)对新媒体渠道开发不足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的第44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19 年6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 亿,较2018年底增长2598 万,互联网普及率达61.2%[3]。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在校大学生习惯用新媒体工具接触和传播信息,也更愿意寻求新媒体渠道倾吐心声,解决心理问题,如微博、微信、QQ 等社交工具。随着新媒体时代的不断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应充分借助新媒体平台的优势,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然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前主要集中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心理咨询室等,且校内心理健康咨询相关的教师在新媒体相关知识上多数是“门外客”,对新媒体的使用缺乏相关的专业素养,导致新媒体对助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未能充分发挥。
二、“树洞平台”的基本情况
(一)“树洞”的由来
树洞是当今的一种网络匿名倾诉平台的总称:“我负责接收你的心事,也将负责为你保密到底。”树洞起源于童话故事《皇帝长了驴耳朵》,理发匠知道皇帝长了一对驴耳朵,苦于自己憋不住秘密,只好对着山上一棵大树的洞说了出来。由于这个童话故事,现在社会上流行的“树洞”一词也多了一层更深的含义,指袒露心声的地方[4]。
(二)网媒时代主要的树洞平台
近年来,随着网络媒体时代的不断发展,各类“树洞”平台等纷纷建立,从传统的树洞网站、贴吧,到现今树洞微博、APP 等的纷纷建立,用户只需要私发信息给相关平台,再由平台代理匿名发布,就可以实现信息传播。树洞平台无疑给海量的用户提供了做自己的“口袋”,作为“安全阀”的树洞更是成为网络用户倾吐隐私的便捷潮流之选。
(三)树洞平台助力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创新
为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探究树洞自媒体平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我们以韶关学院为样本,通过填写问卷和现场填写纸质版以及现场采访的方式,在2019 年6 月开展了“韶关学院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是来自韶关学院22 个二级学院的500 名大学生,本次发放问卷份数为500,有效回收493 份,回收率98.6%,在回收的有效样本中,男性比例占44.9,女性占55.1%,大一年级占22.3%,大二年级占24.3%,大三年级占38.7%,大四年级占13.6%。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在逐渐向成人社会过渡中心理活动较丰富,并易产生消极情绪,只有6.1%的大学生没有出现过明显的消极情绪。生活中大学生对事物产生畏难情绪占到33.2%,周期性的情绪起伏自己却找不到原因的大学生占25.6%。这些消极情绪产生,大多由于大学生在进入“半社会化”的大学生活之后,面对全新的生活环境和复杂的人际关系,在适应生活和编织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的过程中较容易产生心理困扰。
因此,寻找一个抒发情感、索取心理安慰又能保护自身隐私的平台,解决心理问题,实现自身健康成长,成为摆在大学生和相关人员面前需要重视的问题。树洞平台的诞生让匿名化的表达成为了可能,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情感的宣泄口,使他们能够通过具有“匿名保护力”的平台来倾诉和解决自己的问题和烦恼,同时也向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
文章来源:《韶关学院学报》 网址: http://www.sgxyxb.cn/qikandaodu/2021/0224/530.html
上一篇:论清初陕西学政与关学的复兴
下一篇: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重构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