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韶关民的生存困境与对策

来源:韶关学院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19 06:1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疍民”又称为水上居民、水上人家,生活起居都在船上,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是捕鱼、水上运输,正因为这样的生活习惯,形成了他们独有的风俗文化。韶关市有着得天独厚的水利资

“疍民”又称为水上居民、水上人家,生活起居都在船上,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是捕鱼、水上运输,正因为这样的生活习惯,形成了他们独有的风俗文化。韶关市有着得天独厚的水利资源,浈江、武江汇聚成北江,一路南流,宽阔的江面,为疍民提供了生活起居的场所。但疍民长期在江上生活,因生活污水直排江中,难免对河水造成污染,影响了渔业生态和韶关作为旅游城市所独有的“三江”江景,同时由于江上生存物资的短缺,疍民自身的发展也面临着亟需解决的困境。

为了还清于河还绿于岸,同时解决江上疍民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2009 年以来韶关市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加强了对市区沿江住家船的治理,有序组织疍民上岸。在政府的努力下,绝大部分疍民已经上岸,在岸上有了自己稳定的家,但也有部分疍民仍然坚守在船上。是什么原因使这部分疍民在生存处于困境的情况下仍然不愿上岸,而坚守在船上生活?为此,我们进行了持续的调查和访谈,发现了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韶关疍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吴水田在《话说疍家文化》中指出:“自明朝以来,韶州府就已经成立了河泊所,加强对疍家人等水上渔民的管理。”[1]河泊所是自明代兴起、广为设置的一个政府机构,主要负责掌征渔税,同时加强对水上渔民的管理,这反映了韶关城市区域自明朝以来,便有了疍民这一群体。

民国著名学者陈序经在《疍民的研究》中指出:“北江方面,自三水河口直上,一路都可以见到疍民。而其最多的,是清远和韶州两个地方。”[2]53可见民国时期韶关因北江丰富的水资源,疍民得以发展,形成了较大的群体。《韶关市武江区文史传奇》中有数据显示:“粤北韶关的疍家居民,在抗战时期人口比较多,1937 年到1946 年达到了6 万多人,到了解放后的1953 年1 月,韶关地区也有3.5万人。”[3]这些史料说明,疍民在韶关历史上非常兴盛,也引起了学界和政府的关注。我们认为,韶关疍民的兴盛和发展,与北江流域的水运和丰富的渔业资源有很大的关系。

近年来,随着陆地运输的快速发展,水上运输行业逐渐被陆上运输(包括铁路、公路)所替代;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疍民传统的生产方式在渔业经济快速发展的竞争浪潮中相对处于劣势,这迫使更多的疍民上岸寻找发展机会。2009 年,韶关市政府公布了《韶关市区沿江住家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引导疍民上岸生活。据韶关市农业局2009 年初的调查,在韶关市区范围内共有124 条住家船,住家船居民134 户,人数523 人[4]。疍民人数的骤减,既是疍民自身生存困境导致的必然结果,也是政府有序引导的成效。据笔者的走访和统计,截至2019 年,韶关市区域内(浈江湾头水电站南下至市区、武江十里亭南下至市区、北江百旺大桥北上至市区)仍有住家船200 余艘(包括渔政备案的渔船、疍民自制的简易小船),在水上生活的疍民仍有200 余人(其中90%疍民年龄为60 岁以上,其余基本上在40~60 岁之间),从以上数据对比可以看出,相比对住家船整治工作开展之前,仍有40%的疍民选择生活在水上。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类:一是政府实施系列政策时,部分疍民因个人原因没有申请安居房,错过了上岸的机遇;二是部分疍民原本已经移居上岸,住进了安居房,但因为家庭人口的扩张,目前安居房已满足不了家庭人口居住的需要,而又无力购买新的住房,因此老一辈疍民选择了返回水上居住和生活。

二、疍民的生存困境

(一)自身条件与居住条件的限制

尽管韶关市委、市政府多年来致力于改善疍民的生活条件,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引导疍民到岸上生活,但当前大部分在水上居住的疍民,年龄都已经超过60 岁,劳动能力有限,不能满足岸上工作的需求和更好地融入岸上社会,所以选择了继续在水上生活。正如张国雄等学者所说:“对老一辈疍民来说,结束潭江上那种靠舟楫风雨飘摇的生活,安全回到栖息的港湾,不是一种期盼,而是割舍。”[5]“割舍”一词从侧面体现了老一辈疍民对百年来水上生活的依恋,虽对岸上生活充满了新鲜感,但更多的是畏惧。

自2009 年实施安置工程以来,水上居民目前主要集中居住在武江区天子岭和浈江区十里亭两个安置点。据走访了解,分房的原则是以户口本家庭登记人口为准,6 人以下的家庭可以享受一套廉租房(约50 平方米),7 人(含)以上的家庭则可以享受两套廉租房。目前政策实施已有10 年,随着新生代疍民的成长和组建自己的家庭,家庭成员逐渐增加,原有的廉租房已不能满足生活的需求,导致出现了部分已上岸的老一辈疍民返回河上生活的现象,年轻一代则继续在岸上生活。

文章来源:《韶关学院学报》 网址: http://www.sgxyxb.cn/qikandaodu/2021/0319/555.html



上一篇:思政课主体性教学实效性调查与对策研究以韶关
下一篇:开发韶关休闲文化资源促进当地旅游经济发展

韶关学院学报投稿 | 韶关学院学报编辑部| 韶关学院学报版面费 | 韶关学院学报论文发表 | 韶关学院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韶关学院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