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何为关学基于关学谱系文献的观念考察

来源:韶关学院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06 05:0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自1959年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首次对关学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有意义的论述”[1]之后,现代意义上的关学研究已经走过整整六十年的探索历程。在已经走出理学百年之后的今天

自1959年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首次对关学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有意义的论述”[1]之后,现代意义上的关学研究已经走过整整六十年的探索历程。在已经走出理学百年之后的今天,应该怎样重新审视“关学”?毫无疑问,对理学背景下关学史家“关学”观念的梳理,有助于促进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本文认为,鉴于关学史的创作始于明代冯从吾的《关学编》,清代时又有王心敬、李元春、贺瑞麟等关学学者对《关学编》不断续编、整合的历史事实,故而《关学编》及其续补文献已经构成历史撰述中关学学术谱系的基本形态,因此很有必要围绕这一系列文献,并参考近代以来张骥的《关学宗传》以及党晴梵、曹冷泉等学者对关学的相关论述,对古代和近代视域下关学史撰述中所隐藏的“何为关学”这一问题作一检讨,并结合当下关学研究对关学的基本观念予以重构。还需要注意的是,在《关学编》及其续补文献中,虽然并没有直接对“何为关学”这一问题做出系统的回答,但都普遍地接受了冯从吾所奠定的“关学”即“关中理学”这一理念,故而“关中”和“理学”无疑构成历代关学史家建构“关学”概念的两块基石。通过对《关学编》及其续补文献所收入关学人物的分析,可以发掘出其对关学史描述背后所蕴藏的基本理念,即何为“关中”?怎样的理学家才算是关中人?何为“理学”?怎样的关中人才算是理学家?本文希望通过对《关学编》及其续补文献的深度解读,以展示历代关学史家对以上两组问题的基本认识及其变化历程,从而也为现代的关学研究提供基本观念的借鉴。

一、关学史家视域下的“关中”

在历代关学史撰述中,“关中”无疑是具有基础性的地理概念。但何为“关中”?怎样的理学家才是关学人物?不同时期的关学史撰述却有不同的理解,至少通过对关学文献的检视,可以看到进入《关学编》及其续编的传主并非今天所理解的关中人。有鉴于此,需要对关学史家的“关中”观念予以辨析。

(一)何为“关中”

按照传统的观点,“关中”之名,指的是“四关之中”,即此地西有散关(大散关),东有函谷关(或潼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或金锁关),在这四关之内的地域即是“关中”。而今天所谓的“关中”,则是指陕西省内秦岭北麓的渭河冲积平原一带,而其北部的陕北黄土高原、南部的陕南山地与秦巴山脉则不属于关中。不过,关学史家笔下的“关中”却并非与此完全相同。例如,冯从吾在《关学编》中虽然强调其所编撰的是“关中理学”,但他所谓的“关中”,与传统和今天所说的“关中”并不完全相同,如正编中刘愿、张锐、段坚、周蕙、何永达五人均属于今甘肃境内渭河流域上游周边一带人,但冯从吾仍将之归为关学,可见其所说的关中地域,并不以陕西之关中为限。王心敬的《关学续编》中,李二曲弟子杨尧阶、杨舜阶兄弟为陕南人;李元春的《关学续编》中,不仅收入陕南的谭达蕴,还收入陕北一带的刘玺、刘儒、赵应震。民国时期张骥的《关学宗传》所收人物更加广泛,收入陕南3人,渭北至陕北一带14人。通过以上的考察即可说明:在冯从吾的观念中,“关中”并不是现代观念中以陕西渭河平原为范围的狭小地带,而是包括其在内的“关陇”地区。而随着后期关学的传播发展,关学家视域下的“关中”也进一步向秦岭以南、关中以北地方扩充,从而形成了以今天关陇、陕南、陕北为基本地域的范围。这是关学史家观念中“关中”的基本地域。

既然以上地区并不属于传统和当今意义上的“关中”,那么为什么关学史家仍将这一广泛地域的理学史撰称为“关学编”,而不是“陕学编”或者“秦学编”之类?在笔者看来,其中主要有几层原因:第一,关中历史地位的影响。在中国历史上,特别在周秦汉唐历史上,关中长期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又是军事战略攻守要地,所谓“关中”之所以名为“关”中,即与其周边关隘有关。宋代之后,关中虽失去了政治、经济上的中心地位,但其在军事上的战略地位、在文化传统上的地位并未随着历史丧失。“关中”一词,早在汉唐即已成为中华文化在西北的文化地理坐标,具有精神文化标识的重要作用,所以冯从吾等人所谓的“关学”,乃是举“关中”一词以概指西北理学文化的地理渊源。第二,理学传统中“濂关洛闽”四大流派的影响。南宋以来,理学中出现了以地名来表征理学流派的做法。如南宋时期,即有刘荀在其《明本释》中提出“关学”“洛学”“东学”的称谓;而明初修撰《元史》时也提出“濂关洛闽”的说法。冯从吾以“关学”一词为书名,应当与理学以地名指称学派的传统有关。第三,以上关学史家“关中”地域意识的变化,还与明清两朝的陕甘行政区划的变动有关。行政区划虽然不同于文化观念,但无疑也会对人的地域观念认知发生影响。明代陕西的地理范围大致包括今陕西关中、陕北,以及甘肃、宁夏等西北部地区,清代康熙年间陕西行政区划调整,将甘肃分出而将陕南划入,这无疑也影响了关学家的地理观念。但长期以来,关中作为西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带的观念并没有多少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关中”也成为关陇和陕北、陕南地带的代指性名词。从此也可以看到,“关学”中的“关中”,并不是以关中为界限的,而是以关中为标识的文化地理概念。“关学”标举“关中”,也彰显了关中在西北一带文化、理学传播中的地理渊薮和文化中心的地位。

文章来源:《韶关学院学报》 网址: http://www.sgxyxb.cn/qikandaodu/2021/0506/598.html



上一篇:阳明心学在关中地区的传播与接受
下一篇:关中理学与史志关系的典型例证高陵县续志

韶关学院学报投稿 | 韶关学院学报编辑部| 韶关学院学报版面费 | 韶关学院学报论文发表 | 韶关学院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韶关学院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